找到相关内容126篇,用时4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慧远的“因果报应”论新诠

    、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法则。佛教的因果观是充满智慧的性空缘起的因果观,佛教的因果报应论的哲学依据是缘起。《杂阿含经》:“有因有缘集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集;有因有缘灭世间,有因有缘世间灭。”(《杂阿含经》...不灭》时,还未研读过《大智度论》。因此,其因果报应论的理论依据还不是佛教的缘起,而是神不灭论。   慧远所作《沙门不敬王者论》的第五篇《形尽神不灭》,是东晋后期,也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神不灭论著...

    郭淑新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1/08322993377.html
  • 论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

    三世两重因果,使人们既立足于现实,又相信前途光明而非绝望,努力积累持续发展的道德资粮。 另外,依善恶果报中“共报”(山河大地所承受的果报)和“正报”(主体身心的果报)之分,可启发人们把关心自身德性...“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,另外,道德规范也是宗教的坚实基础”。[5](P414)可以这样,佛教伦理是佛教思想、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佛教中最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,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和教化作用的部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4146930.html
  • 慧远研究

    慧远的三世因果,慧远《三报论》中指出:“业有三报,一曰现报,二曰生报,三曰后报。(注16)”为现实生活中善人受祸、恶人得福作出了佛学的解释。慧远因确信神识不灭之,又深惧生死无常与因果报应之苦迫,乃发...5),亦可视为慧远受罗什之启发,对龙树之三论有更进一步之体悟。  慧远承道安之学,其对般若空义亦主“本无”之。其在佛学上最重要之著作为《法性论》,论云:“至极以不变为性,得性以体极为宗(注6)  页...

    刘嘉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148098.html
  • 佛教的基本观点

    联系法则:从因缘的法则,佛陀又推出联系的法则,认为,这世界,是相互因缘、相互因果、相互联系的,就如一张互动的网,牵起一角,就动了全部。佛陀,不能只看见树木,而没有看见森林。从此意义上,则人与人、社会...是尖和棒,能量的发挥是四脚牛,我这工作的目的,就是为了人群,使之幸福。”可见,脑力劳动也是一种必要的劳动。 十二、因果观 种瓜得瓜、种豆得豆。佛教强调因果,认为,事事物物中,因果律是普遍存在的,...

    释本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4850834.html
  • 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

    有悠久文化的熏陶,只要我们将佛教的「因果」广向人间推行,未来的社会一定可以净化,一定是没有恶人,一定是诸善上人聚会一处的世界。   (六)没有政治的迫害   未来佛光普照的人间净土第六个特色是...事。今天,我就以「从佛教的观点看未来的世界」,做个说明。   一.从时、地、人三方面看佛教对未来的看法 a   佛教对于时间、空间、人间,乃至于人群关系,不但有许多看法,而且讲得非常彻底、深妙。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0751270.html
  • 十二缘起

    就会成为三世两重因果的胎生学见解。但是,就我们所知,原始佛教中的识乃指入胎、在胎、出胎后三者而言。   (4)名色(na^ma-ru^pa)︰乃指识之所缘的六境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亦即缘起...生灭,生灭故老死、愁悲苦忧恼灭。如此,为一切苦蕴之灭。’   关于十二支彼此间有什么关系,异说纷纭。在原始经典中,并没有作具体的叙述。但到了部派佛教,就将十二支成三世两重因果。十二支中,最初的无明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1455196.html
  • 印度佛教哲学

    结合起来,提出所谓“三世两重因果”。  五蕴 佛教对“法”即宇宙万有所作的说明。原始佛教是一种多元论的实在论,它把世界分成五类,称之为“五蕴”,即色蕴(物质现象)、受蕴(感觉)、想蕴(知觉或表象...相同,那么因果之间就没有差别,结果的东西就成了原因的重复,这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;小乘佛教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认为,事物是从他物产生的,因为因与果是不同的。而中观派认为,如果因中无果或者因果差异,那么,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60856424.html
  • 佛教轮回观的道德形上学意义

    。”这和儒家的余庆、余殃不同,儒家认为,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;积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”(《周易·坤·文言》)一人行善,全家受福,一人作恶,全家受殃。   这种报应的因果关系律不是神律,不是由神来实施...质量有差异。   佛教认为,过去世之业因,会招致现在世之果报,现在世之业因,会招致未来世之果报,这构成三世因果。释迦牟尼结合人生过程分析而提出的十二因缘论,到部派佛教时和三世论相联系,形成三世二重因果...

    董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13760928.html
  • 部派时代的业力观

    因如是果,也就被破坏而无以建立!具正知见的佛弟子,没有那个敢这样拨无因果的,因而业力的存在,就成为佛法中最重要的论题。   不过,业力存在的思想,不是佛法独有的思想,更不是佛陀新创的思想,而是印度...难通之失。于是,佛陀乃本其正觉所得,修正固有的机械业力,而为佛法的流动业力观,正确的建立业感因果。所以佛为广大的人群,说明业力必然感果时,没有谁对这发生怀疑的。正因业力为多数人所共信受,是以佛仅提示...

    演培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61565959.html
  • 原始佛教读书会:相应部选读 第六单元:因缘相应

    ”,佛陀提出“无我”,“缘起无我”是他教的中心,因此不管任何一种三世因果、生命轮回都是有我,从佛教的界定来看,任何形式的有我都是不对的。   其次是因缘的效用,第一个针对存在界的现象提出...宇宙、人生的观察,据说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就是证得缘起的思想,虽然他在初转法轮的时候的是“四圣谛”,其实四圣谛的基础就是建立在缘起的观点上,所以缘起是佛教最重要的观念。那讲义上第二经的部分讲的就是,有...

    赵飞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1481177120.html